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至味人间】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 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雅俊 彭艺唯
“起早不为赶船渡,只为头锅红汤面”。清晨的湖北襄阳,汉江边古色古香的临汉门还裹在青灰色的雾里,小巷深处的牛肉面馆已经迎来了第一批食客。
“二两牛肉面,多放点辣椒!”
“好嘞!”
一呼一应间,煮面的师傅麻利地从篮子里抓起一窝碱面,丢进竹笊篱,添把绿豆芽……待碱面煮至七成熟,盛入粗瓷海碗,码上几片纹理分明的牛肉,再从熬了整夜的汤锅里舀起浓如琥珀的汤浇下,热浪激出葱花的辛香,在晨风里四散。
襄阳牛肉面 周艺珣 绘
“郎瑟(襄阳方言,好)得很!”食客一筷子挑起裹着南船北马的江湖气、浸着七省通衢烟火味的面,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这是独属于襄阳人的味觉记忆。
有面有肉还不过瘾,在襄阳这座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金庸笔下的“侠义之城”里,吃当然也得带点“江湖气”,于是自然就少不了酒的参与。
作为襄阳牛肉面的“官配”,黄酒在这里论碗喝,多是店家以糯米自酿。虽然名为黄酒,但实际呈清亮的米白色,滋味酸甜,度数也不高。除了酒,最好再来几瓣蒜。面条的香辣、黄酒的酸甜、蒜瓣的冲劲,就这样在舌尖上交织碰撞,唤醒味蕾。
襄阳牛肉面,一碗纳四海。“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襄阳自古便是交通要塞。杜甫在这里留下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白居易发出了“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之叹。
牛肉面是襄阳码头文化的“活化石”。自东周起,襄阳便是重要的码头,明清时期更是“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商业会馆20多个、码头30余座。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水陆联运节点。
舟帆楫影中,南北有名的黄花、木耳、八大香等优质的调料,随着商帮的货流在这个枢纽交汇,成为襄阳牛肉面的最好配料。
商船装卸、纤夫拉货皆需争分夺秒,襄阳牛肉面自带“快餐”基因。将麦粉与碱水混合,加入鸭蛋清,揉好醒发,制成面条后煮至半熟,拌上香油,再以冷风为碱面快速降温,伴随着筷子一次次有力挑起,面条在空中飞舞、跳跃……经过“掸面”,碱面更加筋道。这种碱面常被窝成一份一份,“老襄阳”习惯叫它窝子面。
临江的教门街是襄阳老樊城“九街十八巷”主要街巷之一,也是最早经营襄阳牛肉面的街巷。如今,每天清晨,卖肉的摊主们将新鲜牛肉送到面馆。襄阳牛肉面用的牛肉颇为讲究,通常选自牛后座、牛肋等部位,把牛肉切成小块,再用自家秘制香料烧制,保留牛肉醇厚紧实的口感。襄阳人习惯到教门街买牛羊肉,也习惯了在这里吃上一碗最地道的襄阳牛肉面。在襄阳牛肉面的基础上,牛杂面、豆腐面、海带面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丰富着人们的选择。
为了让襄阳牛肉面“襄”飘天下,襄阳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襄阳牛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原料保障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宣传推广工程、品牌市场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和标准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通过举办“襄阳牛肉面饮食文化节”、海外拓市等,打造千亿级襄阳牛肉面产业。
2020年7月,“襄阳牛肉面”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核定使用于“餐厅、餐馆、快餐馆”等场所和“面条、方便面、挂面”等商品。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经营“襄阳牛肉面”的全国门店总数超2.8万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美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襄阳市经营户近7000家,日均售出100多万碗,已培育形成从面条、牛肉、豆腐、豆芽等生产加工到电商配送的牛肉面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60亿元,全产业务工人员3万余人,劳务纯收入总额26亿元。
“回到地球后,最想吃的还是我们襄阳的牛杂面!”这是神舟十二号襄阳籍航天员聂海胜在太空接受采访时发出的肺腑之言。
“吃面要趁烫,做面要耐熬”。伴随襄阳人走南闯北的步伐,襄阳牛肉面走出家乡,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如果有机会,您还是来襄阳走走,看看古色古韵的襄阳古城,听“上了年纪”的厂房讲光阴的故事,在一口牛肉面一口冰黄酒的畅快中,感受这里的文化味、年代感和烟火气。
要知道,那一碗碗热辣滚烫的襄阳牛肉面,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一部流动的襄阳史诗——这份热辣滚烫,正是襄阳人开拓与坚守的精神写照。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