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蔡丹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
互联网以及AI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知识传播形式的变迁,也为学科带来了挑战。面对技术革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该如何直面时代需求,做好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播工作呢?笔者从事互联网古典文学知识传播工作多时,有一些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
学科发展迎来新命题
所谓交互媒体,是指能够帮助受众与媒体本身或受众与受众之间达到一种互动状态的媒体平台,即能够实现和促进人机、人人之间的沟通。交互媒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如今,社交媒体兴起,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主流,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2010年至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沉浸式交互体验。2010年中期以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在交互媒体中广泛应用,如语音助手、个性化推荐等。在未来,交互媒体还将继续深入发展。交互媒体是紧紧围绕用户体验来展开信息传播的。
基于交互媒体的古典文学普及,让传播者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交互状态。用户不但被动接受相关的信息,也会主动参与对这些信息的传播、加工等,传播者与用户之间构成了紧密的关联。如果想要文学普及的内容得到好的传播,那么传播者就需要了解被传播者的需求,并且获得用户的真实反馈。也就是说,古典文学传播者需要与用户直接对话,而不像平面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时代,传播者单向传播,用户被动接受。
在交互媒体上形成的互动是否能够获得强化,往往会需要倍数数据算法的推动。比如,一些符合用户期待的知识,点赞、转发、评论、搜索、提问等,会推动算法来膨胀它的推送数据,在用户的使用界面上获得更多展示,更容易进入传播的快速轨道。而一些脱离用户需求的内容,则很难得到算法的支持。
而且,在交互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参与讨论和学习古典文学知识,而不像过去,基本上只由专业权威人士讲述,其他非专业人士被动倾听。在交互媒体平台上,古典文学内容的输出者,已不仅仅是研究者,而可以是全民中任何的人。
交互媒体平台鼓励集体性创作。用户提供的评论、弹幕、点赞或者转发等等,不仅仅是在表达他们理性或者非理性的态度,而是影响了内容的传播走向。因此,内容创作者与用户之间本质上是共创关系。于是,古典文学普及内容创作者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近、关系更复杂。
总之,交互媒体平台给古典文学知识传播带来机遇,它的传播形式更活泛、用户更活跃,内容也因此更鲜活;但是,它也会带来挑战与压力。如何建设好新的知识传播空间,利用好这一空间来反哺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如何在算法驱动中重建古典文学的精神坐标,是古典文学研究者要面对的新命题。
学科发展面临新语境
交互媒体时代古典文学知识传播过程中,面临更为复杂的学术环境和受众人群,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流量逻辑的异化。
互联网内容的发布,手段更多样,路径更便捷,内容更复杂,不确定性也更高。平台算法对“戏剧性冲突”的偏爱,会导致历史人物被迫嵌入现代叙事框架。流量至上原则,导致有部分内容缺少“数字伦理”的基本约束。比如《红楼梦》《桃花源记》都被说成是“鬼故事”,柳宗元的《江雪》被说成是藏着“千万孤独”四个字的藏头诗,等等。
第二,认知的代际断裂。
当前,有很多青少年是通过网页图文、短视频接触古诗文的,但是如果不形成主动查阅原始文献的习惯,不去主动地查阅辞典、字典等权威工具书,同时,也没有掌握寻找可靠数据库的路径和方法,完全依赖开放网页查阅搜索来获得信息,很可能形成错误认知,也失去辨别能力。
第三,学术话语的传播困境。
古典文学普及的内容,原本应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可靠内容。但是,知识在传播过程中被剥离为“段子”的例子屡见不鲜。知识“浅层化”“娱乐化”和“同质化”的现象严重,内容多停留在“金句摘抄”“人物轶事”层面,过度依赖段子、梗图,甚至歪曲史实;大量账号重复搬运相似内容缺乏原创性与独特性。学术严谨性与用户的注意力,存在结构性矛盾。原本需要至少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讲解清楚的知识,常被压缩讲解时间。很多优质内容即便“搬”上平台,影响力也有限。
理解了困境所在,才有希望走出困境。古典文学研究者需要理解和直面社会责任,真正融入交互媒体平台,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
共同拥抱数字时代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抱数字时代,是走出困境、走向未来的途径。每个时代都在重塑经典,对于古典文学的传播而言,关键不在于禁止解构,而是建立多元解读的“竞争性对话空间”。毫无疑问,这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首先,在平台端,需要平台对知识性传播内容更为尊重。
有的平台对于知识区的内容,推荐机制同样偏爱高完播率、高互动率的内容,这会导致知识创作者也倾向于生产“短平快”的娱乐化内容。用户目前利用交互媒体时的心态需求也在限制这类知识达成深度传播。碎片化阅读习惯使深度内容难以获得广泛传播,用户更偏好轻松、易懂的“知识快餐”。对于专业程度高的古典文学传播内容,平台需要做更为具体和细分的工作,比如对不同性质的内容做出区分,最好是标注出“娱乐解读”“学术考证”等标签,按用户兴趣精准推送。可以构建动态评价矩阵,引入“知识传播健康度指数”,从准确性、参与度、深度性和文化增益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内容。对于深度解读内容,平台应该给予流量扶持,甚至设立基金,鼓励创作者生产高质量内容。
其次,在创作端,应该鼓励培养出更多优秀创作者。
优质古典文学解读,需要较高专业素养。然而,目前有很多阻碍学者参与互联网知识普及工作的因素。首先是时间与精力限制,教研行政等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科普工作;其次是普及工作在学术评价中的价值,认定相对较难,缺少激励机制;再就是传播技能欠缺。许多学者擅长专业研究,但缺乏将复杂知识通俗化的能力,对互联网缺少了解。而最重要的是,风险顾虑广泛存在,学者非常担忧发言不慎,造成不可控制的网络舆论事件,从而影响学术声誉。
数字时代到来之际,学术共同体需要对古典文学普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形成共识,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内部舆论环境;需要利用自身的架构优势,鼓励参与基于交互媒体的知识传播,给予真正参与普及的同仁以鼓励,让古典文学知识普惠时代。
最后,在教育端,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生命力延续的载体,他们需要有信息溯源能力和批判、整合能力。比如,不妨在语文课中增设“信息溯源”训练:比如可以让学生设计“给古人写简历”活动,要求基于史料为古人设计个人主页,既能激发兴趣又强化考据意识等等。同时,全社会也要尊重年轻人对基于互联网所获得的古典文学的兴趣,要给他们传递负责任的内容与正向的价值观。2024年,笔者实地参与了某中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该校学生根据对大观园的理解,开发了大观园数字地图与潇湘馆实物模型。在利用相关热门内容时,如果可以建立好“流量—知识—实践”闭环,那么一定可以让青少年的成长,得到古典文学的充分滋养。
总之,数字人文的未来是光明的未来;古典知识的当代传承,本质是一场文化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新时代的古典文学普及的方向,是要塑造出“活的传统”,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知识传播,去真实理解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古典文学不是刻板的知识规训,而是可以成为知识与情感、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传播内容,能为当下的人们带来精神世界的一泓清泉。古典文学研究者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躬身实践,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理解和拥抱数字时代,把控好古典文学知识本身的价值立场,为人民群众带来优质的古典文学普及内容,构建良性的传播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5日 06版)